对张老师的记忆

对张老师的记忆

反应式散文2025-04-12 17:17:14
从小对教师充满敬意,这不仅仅因为自己的父母都是老师,而更多的敬意来自那些虽领我一程,但益我一生的老师们。生在教师之家,看多了父母为学生操劳的样子。深夜的灯光,还有病塌上的批阅,无私的付出,为的只是自己
从小对教师充满敬意,这不仅仅因为自己的父母都是老师,而更多的敬意来自那些虽领我一程,但益我一生的老师们。
生在教师之家,看多了父母为学生操劳的样子。深夜的灯光,还有病塌上的批阅,无私的付出,为的只是自己的桃李能开满天下。曾嫉妒过父亲那眉飞色舞的样子,他自豪的笑容只因为他教出的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了奖。而父亲的笑容,何尝不是普天下老师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学生自豪的笑容呢?
在我生命中走过的老师,每个都有其独特的风景。那些风景被我收藏进记忆的深处,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在这里,我只写写张老师,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张老师,很普通的一个矮个小老头。当年的张老师已60多岁,因从教资历深,且教育成绩突出,因而在退休之后还被留在学校发挥余热。由于年纪相对大了,学校只让他教两个重点班,而我有幸碰到了他。
张老师的课生动而活泼,他总能将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全心地参与进来。当时的那个年代,稍老些的老师总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张老师自然也如此。好在已经是高中了,这丝毫不影响对我们的教育,而且有时候还能产生些“提醒”的效果呢。
他那时刚接我们班,9月的天气很闷热,9月的下午总让人昏昏欲睡。记得迷糊混沌之时,一声“啊且”,还以为是谁打了个响亮的喷嚏,抬眼一看,张老师正坏坏地对着我们笑。他说,这下大家清醒了吧,我们继续上课。然后慢条斯理地重复了讲过的句子,原来“啊且”是张老师用家乡普通话读出来的“而且”。当然,从那以后,总有些调皮的学生,在碰到张老师时,先以一句纯正的“啊且”作为开场白,然后在张老师装出可怜兮兮的笑容后,再恭敬地称呼一声“张老师”。
还记得张老师的玩笑,他说,别看我现在60多岁了,在学校教师运动会上(每年学生运动会后总有半天是教师运动会,不过我们学生是不能观看的),我跳高还得了第三名呢。然后他严肃地看着我们,当看到我们发出惊讶和敬佩的表情时,他又很严肃地跳出一句:“当然,高年龄组只有三位老师参赛。”在大家哄堂大笑里,他又很委屈地来一句:“想当年……,虽然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但……,也没什么好提的,因为我从来也没得过名次,这次可是我最好的成绩呢。”
一个老师的言行,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这点可能老师自己也感觉不到,但我却体会深刻。初中时,我不喜欢语文,对于作文更是提不起任何的兴趣。记得当时每到作文课总让我头痛万分,总是绞尽脑汁然后三言两语应付了事。高中的第一篇作文,我现在还记忆犹心,张老师出的题目是:给初中老师的一封信。
记得我当时是给初中最喜欢我的数学老师写的,文中用很平淡的笔调,写了我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不适,还有就是对初中老师和同学的思念。没想到张老师给了我一个我从来没得到过的高分,且在文后评语: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用淡淡的描述,抒发浓浓的情感。并在课中,当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
老师的一个赞扬,让我从此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收集好词好句,我看了许多书籍,记得当时的摘抄本有厚厚的两大本。不过,好词好句的收集,也给我作文带来了缺陷,有段时间,我喜欢用华丽来装饰句子。还记得有篇写景的文,通篇都是些华丽的辞藻,自己读来还洋洋得意。不过那篇作文,张老师给了我一个低分,评语是:太注重字句的堆砌,华而不实。
其实关于张老师的记忆还有很多,但怎么写都写不完我对他的感激和思念。现在的张老师早已经离开了学校,回到了生他养育他的故乡,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遥祝他永远健康快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