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散曲儿

乡间散曲儿

崖畔散文2025-08-06 04:14:10
在我的老家冀东南一带的农村,走街串巷卖东西的,大多是用不同的响器来代替吆喝的,譬如清晨卖豆腐的敲响清脆的梆声,伴着暮色、炊烟,卖馒头的吹响低沉的海螺……处处透着乡间特有的风情,不经意间散落在乡村的角角
在我的老家冀东南一带的农村,走街串巷卖东西的,大多是用不同的响器来代替吆喝的,譬如清晨卖豆腐的敲响清脆的梆声,伴着暮色、炊烟,卖馒头的吹响低沉的海螺……处处透着乡间特有的风情,不经意间散落在乡村的角角落落,满地是曲儿,信手拈来,回味悠长……
单说卜咚卜咚拨啷鼓的声音便有好几种。很急促的一种“卜咚咚咚、卜咚咚咚”摇得长且急的,是卖杂货的,乡下叫“挑货郎担儿的”,也叫“荷挑儿的”。每每在夏天午后恹恹欲睡的时候响起,间或加一声长长的吆喝:“收头发嘞——换钢针——”懒洋洋的腔调最吸引的是孩子和踮着小脚的老太太们。铁丝编的笼子扁扁的分上下两层,放在一个小手推车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东西。小孩最钟意的是一种用铁丝加自行车链条制成的“洋火枪”、红红绿绿的玻璃丝儿、呜哇呜哇的洋茄子,老太太们拿着攒下的一团头发换回两包缝衣针。长大以后学了孟郊的《游子吟》,总想着奶奶或者母亲从货郎手里拿过缝衣针时的情形:方方正正的乌黑的一个小纸包,打开来是一层银晃晃的锡纸,再打开才是几枚亮晶晶的缝衣针,因了这层层叠叠繁琐的动作,“慈母手中线”才牵得更长更缠绵,而游子的故乡情里也少不了这卜咚咚的声音。
染坊的来收布时也摇拨啷鼓儿,那种鼓儿是牛皮做的,最外边一圈亮晶晶的圆钉,一侧有坠儿,样子很精致,声音比较低沉、平稳,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厚重感,大概摇动它的人自有一种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卜咚、卜咚、卜咚咚咚……”每当这种声音响起的时候,家织的粗布就有了颜色,黄的、蓝的、印花的,印象最深的是一种深蓝色的印花布,蓝地,白花儿,很有民族味儿。
卖香油的摇一种铁制的拨啷鼓儿,“嗬啷啷、嗬啷啷”声音也象晶亮的油在桶里晃动的样子还带了一口浓香。
秋凉的时候,街上偶尔会响起一种层层叠叠铁器撞击的声音,那是说不上来名字的一种响器:一串长短不一的铁片,最上边都有个小孔,用一根绳子拴在一块儿,一晃便依次层叠地响起来,“哗——嗒、哗——嗒”那是缚笤帚的来了,哗嗒、哗嗒响一阵以后,招来几个主顾,便在街上找个地方撑开摊子,开始工作。坐一个大马扎,围一条厚厚的大围裙,干活时双手、双脚和嘴同时都用上,很麻利三下五除二就把散成一堆的黍黍苗扎缚成一把把结实的笤帚,再用一把锋利的小刀把顶端削得圆滑,整个过程也就三五分钟,其麻利劲儿就像那层叠的声音,轻快而和谐。
清晨的梆声可以说是乡间不可或缺的点缀。一年四季,往往这便是乡间的晨钟。伴着梆声,家家的炊烟飘起,伴着梆声,上学的孩子跑向校园。“梆梆梆梆……”不间断地响的,是夏天的水豆腐,拿回家即可拌食。“梆、梆、梆”一下一下响的,是冬天的千层豆腐,即可油煎,又可清炖,还可以做上一盘一清二白的小葱拌豆腐,方法简单,风味浓郁。
还有镗镗的铜锣敲响黄昏,卜——呜、卜——呜,空洞的海螺撩动四季,使得炊烟氤氲的乡村宁静中透着生动,也使得离乡的游子魂牵梦萦。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