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

明显散文2025-04-03 04:49:16
玲玲又喝醉了酒,歪倒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呼呼大睡。不远处就是一所她就读的中学,教室里正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此刻的她,本该是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朗声的快乐,她却借用酒精的麻醉选择逃课。这对她已经
玲玲又喝醉了酒,歪倒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呼呼大睡。不远处就是一所她就读的中学,教室里正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此刻的她,本该是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朗声的快乐,她却借用酒精的麻醉选择逃课。这对她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了,老师也奈何不得她,只好由着她去,来也好,不来也罢,只要不影响他人,就算是OK了。
但这也不能全怪玲玲,毕竟,她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不大分得清好坏善恶,是非曲直。每当孤独和寂寞袭来的时候,就只好学着大人的样,借酒消愁。先是偷喝自家的酒,后在外面结识了几个有点“江湖”义气的朋友,就大多和他们一起,隔三差五地痛饮上那么几盅。哪知小孩子不胜酒力,常常地喝大,甚至醉倒,从而一次次地延误了上学。久而久之,学习落了课,加之老师和同学的另眼相看,就似乎变得越来越厌学了。而这,其实并不是她的初衷,至少从骨子里,她并不希望自己如此,而是渴望做个班里的优等生,更渴望被人关爱与理解。
一面是灰暗如土,一面是积极渴望,这不是一个未成年人应有的矛盾心理,如今却被玲玲撞上了,真是她的不幸。不知玲玲的父母知晓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而悲哀就在于她的双亲竟对此一无所知,抑或,他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切。
说来,玲玲还算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有很好的职业和丰厚的经济收入,玲玲理应受到比别的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但因爸爸常年驻外办公,很少顾及家里,身为公务员的妈妈,又不知什么时候迷上了摆长城,将本该顾家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麻将桌上,加之外面这样或那样的工作应酬,常常按时回不了家,由此,玲玲的教育就似乎成了难题。玲玲还小的时候,她的饮食起居几乎都由一位来自乡下的小保姆包揽,保姆只管她的吃喝拉撒,从不与她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最是她好奇心强,凡事爱问为什么的阶段,都被薄才的保姆用冷漠或粗暴的方式硬压了回去。随着好奇心的削弱,玲玲的心灵也开始渐渐封闭,她不知道什么叫孤独,但能感受那种内心总被憋着的沉闷滋味。多少次,她想爸爸和妈妈,盼望他们能怀抱她,给她心灵的释放。但她的这种愿望只能一次次化作虚妄的梦幻,成为梦中的现实,而且,总被梦醒时刻的现实击得粉碎。
玲玲上学后,保姆终于走了,可是妈妈依然按时回不了家,陪伴她的总是那些五花八门的玩具娃娃。玩具不会说话,她就只好将它们当作忠实的听众,时不时诉说给它们听:“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着,我的爸爸妈妈为什么就不陪我呢?是不是他们不喜欢我,不想要我了?”妈妈没时间做饭,老是塞些饭钱给她,她也就只好饥一顿饱一顿地在外面凑合着吃。食欲不佳,心灵却总是在闹饥荒,以致每天中午的一顿小饭桌成了她独享温馨的期盼,只有在这里,她似乎才能找到一种家的感觉。但它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她不能总把学校发生的事或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说给饭桌的奶奶听,有些事,并不是奶奶一家人就能包办解决的。
尤其是班上一些同学欺负她的事,她就只好压在心里,偷偷地忍耐,好不易等到妈妈有时间或是全家团聚的那一天,她却又不想因自己不快乐的事搅了一家人的心情,于是也就只好强忍着不开口。而等她再次面临独处的时候,她又有点反悔了,恨自己缺乏勇气,连自己的父母亲都有点畏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吧,她尝试喝酒,而且愈演愈烈,竟也学会了逃课。
老师曾因玲玲学习的退步乃至逃课,不少教训她,且也给家长告过不少状,但都被粗心忙碌的妈妈大意掉了,除了通过打骂的方式解决眼下的问题,几乎很少触及孩子的心灵。这么多年了,她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为给了钱,吃饱肚子,缴了学费,背包上学,就已经万事大吉了。当妈的甚至想都没想过,一个小孩子家,除此以外还有什么烦恼。殊不知,孩子的烦恼恰恰大多原自这种母爱的缺失,正是妈妈自己,亲手堆砌了孩子心灵的荒岛,致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妈妈只爱“工作”,不爱她,从而自卑与退缩,最终导致连同龄的孩子们都将她视为异类而另待。
说了不信,这可是活生生的现实版本,如果不是孩子借一次作文的机会透露心声,给老师如泣如诉写了三大页信,恐怕谁也不会注意到孩子内心孤独的挣扎,以及向往美好前程的心愿。震惊之余,给人更多的则是深深的思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做到一些什么样的分内事?显然,只给孩子丰厚的物质生活是远远不够的,主要的还在于,走进孩子的心灵,与他们一起交流,共同成长。因为给了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也就意味着给了他一个快乐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我们做父母的也就不妄为“称职”二字,否则,连自己的人生都算是一大败笔。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