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感受

“秋”的感受

荒子散文2025-09-22 14:09:53
“秋”在名人的笔下总显得伤感、凄凉、悲怆。郁达夫《故都的秋》说它“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扬牧《秋雨落在陌生的平原上》说它是“秋凉的金门---生命的转折是寻不出预兆的。”这“秋”到底是悲凉?还是欢
“秋”在名人的笔下总显得伤感、凄凉、悲怆。郁达夫《故都的秋》说它“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扬牧《秋雨落在陌生的平原上》说它是“秋凉的金门---生命的转折是寻不出预兆的。”这“秋”到底是悲凉?还是欢笑?是伤感?还是喜悦?
在没有进入秋的年龄,我感觉不到“秋”的滋味,当现在真正进入“秋”的年龄后,才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寂寞”二字。
自从我的年龄冠用了“秋”字,这“秋”字,既是由上班年龄转入退休年龄这个阶段。不解“秋”字的我,从这“秋”字上受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前几年,全然没有什么差异,然“秋”字这个观念笼罩在心头,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上了一层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表上撕过了立秋一页,虽然太阳的炎热依然没有退却,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温。然而,大地的气候已由余威与残暑,转向霜降和落叶了。
自从我的年龄来到了立秋之后,这一年来的心情完全改变了一个方向,其性格变得宁静而安逸,对万事万物决不象从前那样的焦虑而不安,惋惜而后悔。反而变得调和及随遇而安了。对于秋天的景象,常常被秋的果实所吸引而变得自由快乐!暂且忘掉了物质的追求和需要.反而对春天和夏天感到厌倦和烦躁,每当想起万象回春的时候,想到那些群花争艳,蜂蝶扰攘,以及那些臭虫蛤蟆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就觉得天地万物间的贪婪、庸腐、无耻与愚痴,更讨厌那些贪婪者有过而无不及。
实际上,这几年来,我的心情与秋最容易调和而融合了。这情形与几年前大不相同,在往年,我不仅羡慕春天,而且还喜欢与杨柳燕子争春斗艳,幻想着自己在一座山顶上搭起一间自娱自乐的小茅屋,自喻为“杨柳小屋”。想象着每当空闲的时候,可以到屋外拍几张杨柳燕子,种几株小苗,摘折几枝鲜花,在屋内装裱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风景画;还想象着在各种不同形态的风景画里添描出几句诗句来,那将是怎样的一付画呢?记得小时候,每逢早春时节,看见杨柳枝上挂着的露水细珠,心中更充满了一阵狂喜,常听人们说道:“春天来了!就赶快享受它、招待它、留住它吧。”我曾读过“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诗句,原以为古人叹息一春的虚度,惋惜明媚的春景,才使狂喜中带有焦灼。现在才明白,其实春天是一个耕耘的好季节,是播种的好时机。古人们劝说的:“少壮不努力,老来徒伤悲。”便有这个道理。
对于送走了四十几个春来春去的人,对世事成物虽然看得很透,但感觉并没有麻木,热情也没有冷却,只是决不像初见世面的少男少女们被世事所诱惑,对万事万物有新鲜感。其实天地万物间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过去的历史昭然地证明着这一点,无须我们再说什么,古往今来无数名人骚客都千篇一律地为生而费詞,这种效颦不觉让人厌烦,假如让我对世间的生荣死灭,春夏秋冬费点詞句的话,我觉得生荣不足道,死灭则赞之、叹之,春夏不虚度,秋冬才能看收获。记得有一位名作家曾经说过:“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三十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四十岁,则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乐之时愁亦浓”的道理。
对于这些道理我虽抱有同感,但对于“秋”的含义,我则更有它特定的意义,“秋”不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不是围炉、拥裘、浴日的虚度,更不是炎热送走后而渐渐退出的余温,它应该是在夏天后的延期,是汗水浸泡了肌肤后的收缩,是饮冰挥扇后的休息,是对人生体感后的滋味回味,在这样的年龄是平静而富于思考的,在思考的回忆中,但求心中无悔、无怨而无恨,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人世中的一切。

本篇散文是“春”、“夏”、“秋”、“冬”四篇中的一篇,其中“夏”投稿获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