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给自己住还是给别人看
仿佛在一夜之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其中的主流就是年轻人。2005年初,北京市建委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商品住宅购房对象正趋于年轻化,20~30
仿佛在一夜之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其中的主流就是年轻人。2005年初,北京市建委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商品住宅购房对象正趋于年轻化,20~30岁群体是商品房购房主力。而当年第四季度,其所占比重又有大幅增长,达到了近四成。如果说,放贷按揭还算一种观念的开放,给人以更多选择的话,新浪网这次调查的另一个结果无疑让人担忧。调查显示,在贷款买房的人当中,54.1%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20%~50%,甚至有31.8%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美国的银行就明确规定,每月偿还的按揭贷款以及与住房相关的税费,不得超过贷款人税前收入的28%。而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9月发布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应将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
也就是说,即便是按照中国银监会更为宽泛的标准,也有31.8%的人,其房贷月供超过了50%这一警戒线。
与此相对照的是,2003年,美国人把约1/3的收入用来支付跟住房相关的一切费用,另外1/3花在交通和食物方面,约10%花在个人保险上,5%用于娱乐和外出旅游。
过高的房贷月供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次调查发现,77.9%的人认为房贷还款负担太重,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很多按揭买房的人自称为“蜗牛”一族。他们身上背着房子,在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生活质量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他们常常戏称自己正在坚定地叩响“忧郁症”的大门,甚至一只脚已经迈了进去。
在影响生活质量之外,月供占收入比例过高的另一个隐忧是,这必然导致储蓄的下降。
对很多人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六个人,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房。
一项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显示,2003年,上海、北京两地家庭负债比例分别达到155%和122%,已经超过美国同期的115%。而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又必须留出部分积蓄以备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时之需。
“我们养房,谁养父母?”对于未来,很多人显得有一些忧虑中国“负翁”一族。
新华网的消息说,调查显示,近四成人买房后生活滑坡,负债超过警戒线。当然,参与调查的人数不多,只有100多个人。但就经验而言,过高的房价以及为此的负债累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暗藏危机。
幸福感提升是社会均衡发展重要指标。去年,中国社科院公布一项调查统计,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家庭。两地居民的整体家庭债务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55%和122%;青岛、杭州和深圳等中等城市的居民家庭债务比例,也平均达到了90%左右。其中,房贷是最主要的债务。
金融风险及其他社会风险不谈,在背负重债之下,一个人是否能够生活得幸福快乐?“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没有房子的婚姻则更不幸福。”一句电影台词,一不小心竟然成了经典。
记得网上曾经有一些帖子,说因为房价的高涨,年轻人买不起房,结不了婚;然后,就有人算出结婚大约得花近百万云云,其中买房是大头。但是,贷款买了房之后,许多人的幸福感并没有如约而至。
实际上,你很难给幸福感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当然,人们可以把幸福细化成各种各样的具体指标,这样,幸福感就可以具体化为幸福指数。但它和那种叫幸福的东西,似乎总隔着什么。
人的幸福感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二是社会所能给个体提供的保障。住在小房子里的人,未必就比住大房子的人幸福感少;但如果社会没有一种合法的制度保障公平公正,那么住在小房子里的人就会有剥夺感,就会感觉不幸。
以前,我们总以为,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人就会幸福,一切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但是慢慢发现,社会整体幸福感未必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成正比;个人的幸福也并没有简单地随着钱袋的膨胀而提升。最显见的例子就是这些年,各种有关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并非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人最幸福。
当然,幸福感的提升,首先是社会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的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日前有消息说,“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今年进入正式调查阶段。反映居民主观感受的“幸福感”首次列入了该评价体系。幸福感调查将从居民个人收入、工作、居住条件、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评价等五个方面观察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当个体的幸福感成为社会评价体系的一个指标时,以冰冷的经济增长数字衡量一切的思维就有可能改变,虽然这种改变不可能马上实现。
获得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除了社会保障的缺失导致个体幸福感减少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因素,时常被避而不谈。在这么一个经历变动的社会里,人心也变得浮躁,远离本性。在与他人的比较和对物质的需求中,我们的幸福感在一点点降低。上面那个关于负债购房的调。
查显示:尽管55%的人认为大房子对三口之家没有必要,但仍有30%的人认为大房子比较舒适。
不少人陷入“房子是给自己住还是给别人看”的困惑。
仔细思考一下幸福吧,看看社会能给我们什么,我们自己又能给自己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从公交车上谈起
下一篇:那些生于青春的少年们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