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你凭什么让我感动

蜗居:你凭什么让我感动

夜大杂文2025-10-23 18:14:34
《蜗居》是最近网络上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尽管从它一面世就饱受着各界的质疑和非议,甚至还一度传出禁播的传闻。但显而易见,对于这部反映都市百姓生活、揭露官场和商场内幕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观众基本上还是给打出
《蜗居》是最近网络上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尽管从它一面世就饱受着各界的质疑和非议,甚至还一度传出禁播的传闻。但显而易见,对于这部反映都市百姓生活、揭露官场和商场内幕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观众基本上还是给打出了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我是一个不轻易随波逐流的人。而且因为自己平时有写影评的爱好,所以无论是怎样的影视作品,总喜欢从创作者的角度去分析,去审视。因为我觉得,任何一部电视剧,不同的观影人群总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要想成为一部热议的影片很简单,但要想成为一部好的影片,很难。不管怎么说,一部片子从刚出来到最后盖棺论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下面我的一些观点也仅仅是从使影片更好的角度来表达,而不是要故意唱反调或者激民愤,更不是要给某个影片盖棺定论,一家之言,仅此而已。
正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对于《蜗居》,居家的人看到的可能只是生活,从政的人看到的可能还有官场哲学;女人们看到的是爱情,男人们除了看到爱情,可能还有性。经济学家大概会从《蜗居》里去分析论证高房价背后的诸多因素,小老百姓却只是想通过《蜗居》吐一吐被高房价圧在胸中的那股闷气。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确实是一部很能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但如果要让我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我觉得,《蜗居》还远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败笔一:过度美化爱情,而忽视了伦理。
"她喜欢他什么呢?她喜欢的,不过是权力带给他的那层光环,不过是他呼风唤雨、周旋自如、让她各方面需求都得到满足的那份畅快罢了!"这是海藻妈妈对于郭宋二人之间所谓爱情的分析,也是全剧当中最清醒、最直接、最鞭劈入理的一句台词。很庆幸编剧们还能保持这样清醒的头脑,但遗憾的是,编剧们并没有把这种客观和理性发挥到极致,反而一遍又一遍地用公寓幽会、亲吻拥抱、床第之欢等等这种明显带有性色彩的视觉语言来诠释和美化所谓爱情。即便是到宋最终车毁人亡,他也是死在去医院看望海藻的路上,而不是用公检法冰凉的镣铐给正义一个交待。这是不是很荒唐?最终毁掉宋思明的难道仅仅是因为爱情和婚姻?不要忘了,宋思明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政府官员,他窃取了人民的利益却还要披着爱情的外衣。不要忘了,在他们这种地下爱情之外,还有一个相濡以沫了二十年的妻子和一个期盼着父亲回家的女儿。爱是什么?爱难道一定是占有吗?爱难道就不讲究付出?爱一个人难道就可以将家庭伦理、将责任和义务、将身边的一切都抛开吗?扪心想想,郭宋之间的爱情除了肉体上的欢悦还有什么?可笑的是还有人说喜欢宋,喜欢海藻,还有人为他们流泪,说宋死的很悲壮。我很想问问:你是喜欢海藻的美貌,还是喜欢宋思明的权力?这跟爱情是不是一回事?
败笔二:头重脚轻,哗众取宠。
时下居高不下的房价早已成了百姓关注、政府头痛的问题。一个关心时政、关注社会的人,如果不把房价高挂在嘴边,似乎就显得不够时髦。但是,除了房价高这一点,环保能源、通货膨胀、公共卫生、医保劳保、城乡差距、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只要随便拎出一件,就可以引发公众长久的热议。而《蜗居》一剧之所以能引发热议,一方面是借高房价这个热点问题,满足了一部分人宣泄怒火的欲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首次将"二奶"的世界暴露在了公众面前,满足了另一部分人猎奇的心理。我佩服创作者的大胆,但我不愿接受这种拙劣的忽悠人的方式。与其说是剧作本身吸引人,不如说是话题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蜗》剧的前十集基本上是围绕第一个话题展开的,如果单纯看这一部分,用"蜗居"作片名实至名归。但问题是它并没有将这个话题贯穿到底,后25集里头,创作者似乎忘掉了片子的名字,而津津乐道于男欢女爱上头了。如果说《蜗》剧是一桌好菜,那么能上的好菜基本上在前十集里头都上了,而后面的,则已经被创作者成功地偷换了概念,尽管在后25集里头还穿插着"钉子户"李老太一家的事情,但显然那已经不再是叙述的重点,而成了"风流故事"之外的一些点缀。曾看到有些人发表评论为海藻作辩护,将海藻沦落为二奶归咎于房价高,以此在两个话题之间寻找联系点。看到这样的论调我就想笑,因为海萍后来的幸福生活已经证明了一点:并不是所有的房奴,最终都一定会沦丧成二奶。
败笔三:视存在为合理,涉黄涉黑,教唆犯罪。
敲下上面的小标题,连我都吓了一跳。将这样的词句放在《蜗》剧身上,显然有些过重,但不这样说,我又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表达方式。我觉得,作为一部电视剧,应该时时刻刻不忘记自己身负的使命,那就是反映社会现实、弘扬社会正气,指导和引领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现实这一块儿,《蜗居》显然具备,弘扬正气呢,宋思明小集团的最终覆灭也算是给了正气和法律作了个交待。但在最后一点上,我觉得《蜗居》一剧瑕疵颇多。最明显的一点,那便是视存在为合理,甚至有贩卖之嫌。比如说,未婚同居和性。海萍与苏淳结婚前是以同居关系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海藻和小贝也是。说实话我并是个老顽固,并不是不能接受同居这种生活方式,但我担心这种毫无遮掩的表现方式会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下怎样的印记。在涉及到"性"的处理时,创作者更应该考虑到那些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孩子们,毕竟影视作品对小孩子的渗透力远比教科书要管用的多。再有如,官场哲学。片中宋思明关于官场上的哲学的论述,我想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我不是个从政之人,但在听宋思明讲关于圈子的哲学时,我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想可能还有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些人中有些人也许正迷惘于宦海,不得其门径。我知道,尽管创作者的初衷绝不是要宣扬,但如果留给大贪官演讲政治哲学的篇幅过大,宣扬的哲学思想过深时,我就不得不怀疑创作者的动机。还有,片子中对于林凤娇、希拉里、某直辖市落马高官等等一些人的评论,是不适宜直接呈现在荧屏上的,尤其是像林凤娇、希拉里这样的人。一来,她们并非巨奸大恶,仅仅是在婚姻生活当中遭遇了不幸,二来,她们并没有作古,她们还活生生的健在。把别人的不幸放在影视作品中冷嘲热讽,这本身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我想: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蜗居》一剧才在荧屏受到冷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