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微言

大学微言

翼轸杂文2025-07-14 05:48:02
首先需要声明的一点是,本人这篇小文中的“大学”并非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而是一种大的学问。不错,哪种学问不大?哪种学问都是大学问,但本人今天这篇小文却要单写一种学问,这便是“红学”。最早研究《红
首先需要声明的一点是,本人这篇小文中的“大学”并非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而是一种大的学问。不错,哪种学问不大?哪种学问都是大学问,但本人今天这篇小文却要单写一种学问,这便是“红学”。最早研究《红楼梦》的人当然应该是脂砚斋等人了,而“红学”这个概念还是后人才加上的。脂砚斋以后便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红楼梦》,《红楼梦》曾一度成为“显学”,且有“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于是国人争谈“红楼”。后来的胡适、鲁迅、刘梦溪、俞平伯等人也对《红楼梦》有过评述和研究,尤其是胡适和俞平伯二位对于红学的贡献尤巨。1979年红学研究所的成立使《红楼梦》的研究有了系统的体系机构。周汝昌、冯其庸、胡文彬、蔡义江等人对红学的发展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而由红学本身又产生出了其它的一些分支,如研究曹雪芹本人的“曹学”,研究脂砚斋和脂砚斋批语的“脂学”,研究大观园的“园学”,等等。而近几年又有刘心武所开创的所谓“秦学”。《红楼梦》真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而伟大的曹公在作书之时于这些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
要研究红学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作品的作者和作品是否完全作完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红学家都有过研究和探讨,但仍没有确果。在脂砚斋评本的《石头记》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那么一点端倪。甲戌本中第一回有一条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说明曹雪芹是没有写完全书的。但在第八回又有一条批语“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而这情榜是应该出现在书的最后面的,因而可以推断出书又是完全的。这里似乎就有了矛盾。别的暂且不说,就只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句,在这句之后又有一句,曰“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看这文字与笔触,“书未成”应为实情。但又有红学家考证说《红楼梦》是写完整的,不知他们从何处考证而知。在脂砚斋评本的《石头记》中也有一些批语的署名是“畸笏”,“畸笏叟”或“畸笏老人”,这些署名应该是同一个人的。庚辰本二十七回有“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的批语,但甲戌本此处的批语又是“且系本心本意,‘狱神庙’回内方见。”没有署名,应属脂批。因此可以推断出这里所列的批语并非同出一人之手,还有一处更为明显,即十四回中的批语“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疏忽之处。”与“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两条批语。这里的观点明显是相对的,且以“老兄”称之,故而可以推出亦非同出于一人之手。但我们如今读到的《红楼梦》不论是八十回本还是百二十回本,都没有见到“狱神庙”的文字。其实,不独“狱神庙”回,还有些内容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在“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回中,有总评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而二十六回有批曰“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从这几条批语中我们可以得知,“狱神庙”与“射圃”文字原本都是有的,而我们没有看到,那是因为“迷失无稿”。这就奇怪了,如果说像大多数人都公认的那样,曹雪芹只做完了八十回的话,那后面的诸如“狱神庙”与“射圃”文字又系何人所作?可庚辰本二十二会的总评“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又给这个问题蒙上了一层迷纱。
拙见以为曹雪芹是没有将整部书写完的,否则将脂砚斋的评语“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置于何地?至于二十二回后署名“畸笏叟”的批语恐不足信,可能是有这么一条批语但被误抄于二十二回。但“狱神庙”与“射圃”诸回应已作完,否则何谈“迷失”?而这几回文字作完后,书仍“未成”,因此便有诸批语和如今之文本文字。愚见以为这样解释也并部背情悖理。
因为《红楼梦》是未完成的,而且还有许多“迷失”的内容,因此,对后面的内容的探讨也就成为红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而衍生出的“探佚学”就主要是针对未知内容的探讨与研究的。接下来的情节会怎么发展变化?主要人物的归宿又是怎样的?贾家再有没有复“兴”?这些问题一直为许多红学家关注和研究,其中对主要人物命运归宿的研究尤为突出。
我们先来看一下宝钗。宝玉有一块“通灵宝玉”,宝钗有一个金项圈,且上面都镌刻这文字,读来也恰好是一对。它们分别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因为宝钗有了这样的一个金项圈,正好印了“金玉良姻”之说,因此黛玉也就会时常吃宝钗的醋。宝钗的金项圈乃癞头和尚所给,且告诉她,遇到了有玉的才能结姻缘,到后来她也嫁给了宝玉。第二十一回写宝玉时,戚序本有批曰“……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这句批语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再有,二十回中,戚序本有评语曰“妙哉!凡宝玉宝钗正闲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露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之情,有何趣味哉!”便说得更为明显。那么宝钗的结局又怎样呢?第五回“灵石迷性难解仙机,警幻多情密垂淫训”中,宝钗与黛玉的合诗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中对宝钗的命运也有一定的暗示。诗前的画是“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这一诗一画便可说明宝钗是死在了雪中的。至于她因何而亡,本人愚钝,还是让红学家们解释吧。
宝钗是嫁给了宝玉的,那么宝玉的结局又如何呢?十九回中,宝玉去了袭人家里,“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在这一句会后面戚序本有一批曰“补明宝玉平日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人戒。叹!”这句批语告诉我们宝玉在后来是非常穷苦的,以至于“噎酸齑”,“围破毡”。我们再将上段列的一条批语全部列出,这是二十一回戚序本上的批语,曰“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