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身的思考
王阳明由《知行录》《静心录》《悟真录》《顺生录》集成的《心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
王阳明由《知行录》《静心录》《悟真录》《顺生录》集成的《心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有许多关于自身修养的经典语言
例如:
修身之道,教吾心之小人,化吾心之君子,明吾心之圣人,如此而已
能克己,方能成己。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
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其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认为:良知即是非之心,良知即天理,良知即明德。
他断言:人性的光辉,是良知的涌现。
他的结论是:良知虽然人人都有,但从“本体”到“明觉”,还必须经过修养功夫,因此,他提出了“致良知”说,一方面要求人们在主观上扩充自己的良知且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要求人们把良知实实在在付诸于行动。
为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立志静养”、“自成自得”等等具体修养途径,从而达到“人皆圣人”、“满街都是圣人”的理想社会境界。
王阳明的道德修养理论,从主观上讲,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挽救危机严重的明王朝,但它却超越时空,对当世和后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它在社会实践与伦理道德领域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
在王阳明之后,关于修身的学说层出不穷,成为金石一样千古不变的格言:
例如: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大丈夫处世,不可少此磨练。玉磨成器,铁炼成钢。
自反则裕,责人则蔽。君子不临事而恕己,然后有自发之功。自反者,修身之本也。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变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
这种修身的追求,不仅在封建社会的文人学士、士大夫身上体现无余,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完善自我的不懈追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是一个有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人物,年轻时的他: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但同时,又是一个刻苦学习,注重修身的人。他远大的志向,根基、就在于极端严酷的自身完善。
在一九二零年,他写给蔡和森的信中写道:“思想进步是生活及事业进步之基”。
一九四一年,他写给作家萧军的信中写道:“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认为:人的思想,象房间和脸面一样“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刘少奇,更是以一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修身运动,推向了极致!
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中国人的文明和素质离不开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文化。然而,关于“修养”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从殷周关于“道德修养”的萌芽到宋明理学的系统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
现代生活,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使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趋利、健讼、好争、利己,市场功能的调适、民主制度的普及以及社会对于个人尊严的尊重,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参与社会之中的人的德性。
因此、发展公心、正义、文明、诚信以及集体精神的要求也日益受到关注。
那种引导我们将平凡意识提升为美善意识并且将私我转化为一种开放的、有活力的、创造性转化的自我的哲学,对于我们的精神生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每个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修身、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修身呢?
王阳明的学说概括的四句话,其实、也揭示了修身的四个过程。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翻译成白话,也就是说:
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
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古代的人常以“反省”、“撰铭”、“悬联”、“咏物”和“用物”以修行自身的修养。
所谓“反省”即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和荀子在《劝学》中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用今日话说即自省、自警、自励;所谓“撰铭”在自己常用器物上刻写文字以自勉,即“座右铭”;“悬联”乃在厅堂悬联观看,自省自勉等等。
修身、是一种治气养心的方法。
荀子有一篇专论修身的文章,对于如何治气养心有专门的论述: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
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
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庸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伟人的宽与窄
下一篇:《团》剧,在历史与杜撰之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