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情

大道无情

变服诡行杂文2025-03-24 06:41:06
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老子无疑属于杰出人物,《老子》五千言传之后世,对人类思想影响巨大。历代都有人研究《老子》,却没有人真正吃透《老子》,这里援引一例,比如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直接文意显然
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老子无疑属于杰出人物,《老子》五千言传之后世,对人类思想影响巨大。历代都有人研究《老子》,却没有人真正吃透《老子》,这里援引一例,比如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直接文意显然是个悖论,无为又怎么会无不为?一般解释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结果,可既然无为在前,无不为又是谁之所为?可以解释为道,却无法联系自身。
事实上以无为为手段就过于牵强,如同说没有关系就是关系,那只是性质界点,这个点上没有内容,没有内容又怎么可能成为手段?我认为老子无为应这样理解,那就是不违反规律而为,它同时在说要顺应规律而为,如此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只是“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罢了,真的什么都不为,那就不可能无不为了。
同样道理,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怎么解释这句话?天地、圣人都不仁或不行仁?那何以为天地、圣人?《老子》精奥如斯,真不能简单理解。这句话显然暗含这样一个意思,那就是“果以仁”,如此才没有畸意。老子高估了后人智商,或老子也只有直观,没有真正思考明白,但其本意决非指天地不滋养万物,圣人不仁或不行仁,那岂不麻木不仁者或歹徒倒成了圣人?
有关《老子》本人已著《本正》,这里只就天地、圣人不仁引出一条处世策略,那就是大道无情。混沌哲学已作结论,情之根本特征是心理迷惘,它相对于理性,以此代替传统之仁、义等等恰到好处。大道无情就是做事不要感情用事,情悖理性,那往往是所行与所希望结果背道而驰。大道无情终于有情,又包含“以结果把握手段”、“过程和结果反向”等基本道理,尤其适用于密切关系情感迷惘严重状况。
比如血缘亲情。一般而言,血缘关系天然亲情,父子以命兄弟手足,没有人不希望亲人过得更好,尤其直系子孙传承一脉,一般人本能地就会情之以命……但,过程以情是否结果以情呢?这就成了问题。人们现实地见多了反面效果,“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怎么越是情爱孩子越不成器!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分析过老子“天地、圣人不仁”之说,我想道理已不难明白。现实状态反面调整是个普遍规律,看过我《处情以理,处理以情》者,更能明白原因何在。
道理容易明白,具体做起来却难,那首先就要克服情感迷惘,以理性反面调整,以结果把握手段。比如对子女,亲情以命要情在结果,不能情于过程,正因为有情才要从小锻炼他们独立,不能凡事越庖代俎,更不能骄纵溺爱,否则只能相反结果,那将是双方悲哀:父母得不到反哺,见不到子女成人成器,终于死不瞑目;子女离开襁褓不能自立,一路荆棘坎坷怨天尤人,半路夭折或终生悲凉凄惨……这究竟谁之过?究其根本是父母责任,所谓“养不教、父之过”!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为人父母者应该反其情而行,越是亲爱子女,越要锻炼他们独立能力,偏爱哪个就更要磨练哪个,这就相似于某些“魔鬼训练”,教练越“残酷”,学生越可能出成绩,那还不是特别“关爱”吗?当然训练要以不损害健康为底线,还要因材施教,大道无情也是一样,无情是过程,有情才是结果。现实人能不感情用事已属不易,更很少有人能这样理性,那面对的只能是结果:父母疼谁就是害谁,不待见谁谁却出息,一切都已是客观结果,为什么人们却很少反思呢?
一般父母不能陪伴子女一生,所余也不足子女一生,何况子女不能独立,父母举得再高也难以自立,立不住摔下来也许更惨。为人父母者足戒!这里仅以父母子女关系为例说明大道无情,这个道理可泛为处世之道,无论何种关系,只要根据具体实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说得已很明白。是为混沌处世三十六计之大道无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