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磨

拉磨

柔厚杂文2025-09-16 12:38:4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的家乡嘶马、大桥一带的乡村,有一种粮食加工工具叫做“拉磨”。通过它,把麦子、稻米、高粱和玉米等谷物磨成面粉。我家那时就有一副拉磨。拉磨,石头所制,材料取自山中的青石。拉磨呈圆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的家乡嘶马、大桥一带的乡村,有一种粮食加工工具叫做“拉磨”。通过它,把麦子、稻米、高粱和玉米等谷物磨成面粉。
我家那时就有一副拉磨。拉磨,石头所制,材料取自山中的青石。拉磨呈圆形,直径五十公分左右,分上下两片,每片厚二十公分左右。上片底面中心有一圆孔,嵌进一铁质圆箍,缝衣用针线箍般大小,叫磨眼。下片正面中心嵌一圆柱形铁芯,直径一点五公分左右,高约两公分,叫磨芯,也就是磨子的轴心。磨眼与磨芯相投要吻合。上下两片磨石合起来,下片固定不动,上片在人力的作用下转动。时间久了,铁芯磨细了,圆箍磨薄了,还需更换。否则,磨子运转起来就不那么贴切自如。两片磨石相合的这一面,约十公分宽的边沿凿满条条磨齿。日子长了,磨齿磨平了,还要请“打磨”的来将齿沟凿深,不然就磨不出细面来。上片磨石偏中心位置凿一贯通的直径五六公分的圆洞,叫作磨口,用以填充谷物。上片磨石旁边镶有用较厚木板做成的磨耳,上面剜一直径四五公分的耳洞。
所谓拉磨,不仅要有磨子,还要有把磨子拉动并转起来的拉竿。我们家乡称这种拉磨的竿子为磨担。磨担用圆木制成,或丁字形,或三角形。磨担的横竿长约一米五,竖竿长约两米五(横竿到磨子的距离)。竖竿顶头垂直装有约二十五公分高的木柱,木柱上凸出的柱头与磨耳上的耳洞要相投,宽松适度。我家房屋前后的小河边长了好多棵较大的杨柳树,树上有不少粗壮的枝桠树条。家中的磨担就地取材,选用上等的杨柳枝桠树条(直径五公分左右)制成,呈等腰三角形。最后还要用厚厚的木板制作一个直径约一米的磨盘,用以放置石磨和暂时存放磨出的面粉。
要磨面粉了,得先将磨盘搁置在磨架上(木头方子制成,梯形结构四条腿),再将石磨放在磨盘上。然后将粗麻绳悬于屋梁,两根绳头系(吊)着磨担的横竿两头,把磨担的柱头套进磨耳上的耳洞(磨担一般距地面一米左右,且与石磨平行),再准备好扫把、簸箕、筛箩、竹匾和口袋等用具,即可开工。开工时,一人担任“磨司令”,左手扶住磨担头,引导磨子转圈圈,右手不断地往磨洞里添加谷物。两人或三人抓着横竿来回拉磨。磨子的转速取决于拉磨人力气的大小。担任“磨司令”的这个人比较辛苦,需适时替换。头一两遍磨出来的面粉属于上等面。越往后的等级越次。如要提高出面率,就要磨了筛,筛了磨,反复磨上好几遍。
那时,我们家人多,除父亲、二叔在外工作,祖父母、母亲、大叔、小叔和婶娘都在家务农,三世同堂。磨面粉时,大人们一起上阵,共同战斗,一气呵成,和谐而温馨。有时邻居们也到我家来磨,大人们都乐于帮忙,不图回报。我们孩童,个头小,脖子与磨担相平,使不上劲,只好在一旁看看热闹。后来,我们渐渐长大,能够掺和到大人里面,帮助拉一会儿磨。有时虽然衣衫湿透,气喘吁吁,但感到很有趣味,还有一点会做事的自豪感。
随着时代的进步,粮食加工逐步实现机械化,拉磨等人力工具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久而久之,拉磨的场景便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