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析诗书明真意

细析诗书明真意

主动杂文2026-02-14 23:07:17
有个同学苦于“作业像加了热的气球一样膨胀,课余生活则像牙膏一样越挤越少”,在作文中写道:“我们更希望怀有曾晳之志的老师来引导我们去春游,去唱歌,去游泳,去吹风……”显然,这愿望是从《论语?侍座》篇中来
有个同学苦于“作业像加了热的气球一样膨胀,课余生活则像牙膏一样越挤越少”,在作文中写道:“我们更希望怀有曾晳之志的老师来引导我们去春游,去唱歌,去游泳,去吹风……”显然,这愿望是从《论语?侍座》篇中来的。孔子问几位学生的志向,曾晳回答:“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立即赞赏了他,“吾与点也。”即我赞赏曾晳的志向。小作者的心情是可理解的,但是,他对曾晳的话理解错了。固然曾晳的话中是有“浴”“风”“咏”之类的字眼,可它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歌舞和游乐。曾晳志在恢复和发展周朝的“礼乐”,他描绘的正是儒家所追求的社会图景,“浴”“风”“咏”都具有象征天下太平无事、君臣融洽怡和的涵蕴。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赏。这深邃的言外之意小作者并未领悟,只是“望文生义”,用今天的意思解说古人的话语,这种毛病常见,我们读书不可不慎。
由此,笔者想到对寓意深远之文,我们应当认真阅读,务求甚解,既知文面意,也要准确地领悟文里文外之意。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觅得真意:
翻转文字,理解真意。我们的古人写诗撰文“贵隐而不贵显”,又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作者不敢不愿或不能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用了“曲笔”。譬如曹雪芹写《红楼梦》,照他的表白只是将自己“半生潦倒之罪,编成一集,以告天下”,难怪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红楼梦》只是作者的“忏悔录”、“谢罪书”。但是,我们如果联系当时的背景,且略知曹家的人事,甚至听了刘心武先生们的讲座后,我们再细读是书,还能持如是之观吗?作者慑于当时清王朝残酷的“文字狱”,只能将“甄士隐”(真事隐),“贾语村”(假语存),只能正话反说,再三申明“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我们读这部巨著,必须“翻转”它,透过表面的“家庭顼屑”“儿女情缘”,看到作者掩盖的血淋淋的现实,真正解得“其中味”。
查阅背景,领悟其意。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写得哀惋动人的奏章,可说是千古第一“遁词”。李本来是三国时蜀国的尚书郎,晋灭蜀后,为显示恩宠亲贤,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老师),他上表辞谢。在表中,他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早丧父母,由祖母抚育成人,素日相依为命,不忍弃去的苦衷,惋转凄恻,感人肺腑。他处处以孝悌搪塞,终于获准在家侍奉祖母。其实,李密是惧怕这个凭邪恶劫得曹氏政权的新朝,他深知仕途险恶,自己毕竟是前朝故旧,不可能真正得到信任和重用,至于要当不事二君的前蜀忠臣还在其次。他找到了很好的理由,而且充分运展了他的文才,写就了这千古名篇。他的此举和此文给后代那些身在乱世而想全身免祸的人极大的启迪。
明了典故,理解用意。运用典故是古诗文的通例,现代诗文也偶或用之。由于时代久远,文中典故又不宜一一加注,这就增添了阅读理解的困难,而若不弄清这些典故,诗文的意思又难以理会,望文生义,定会闹出笑话。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有一小序,其中有“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文字,今天的人不能理解面对青青荠菜怎么会有悲呢?“黍离之悲”是什么悲呢?于是我们必须弄明此语之来源。原来《诗经》上有《黍离》一篇,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说的是周平王被迫东迁了,原先的王宫丰镐夷成了一片荒野,周的官员行役过此,便禁不住心中生悲,连连呼天抢地,“黍离”也就成了国破朝亡盛景不再的代名词。姜夔路经以前繁华无比的扬州,看到的却是战乱后的一片还不错残败景象,心中涌悲,且是国破之悲。我们明白了所用典故,作者之意也就可明了。
分析句式,明了其意。古代的句式和今天的颇不相同,而一些诗词为了押韵,为了平仄或为了强调某些意思故意颠倒或省略,我们若不知其奥,照今天的读法,势必大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有人就解为“古国的神仙来赤壁游玩,他们感情丰富,笑我早早地白了少年头”,令人啼笑皆非。还有人将鲁迅的诗句“敢有歌吟动地哀”解成了“我敢歌唱,我敢悲哀”,他不知这里的“敢”是“岂敢”“哪里敢”的意思。又有人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译成了“在四十三年这一年,我遥望中还记得烽火燃烧,我在扬州路上的情形”……类似错谬,屡见不鲜,这就说明我们要能读懂文字比较艰深的诗文,必须掌握较多的语言知识,特别是应具备必要的文言知识。
另外,有些诗文也不能孤立地看,读一个人的作品,必须“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再借助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用心以赴,再艰深的诗文也是能够攻下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