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或总序

前言或总序

篾篁杂文2025-08-16 14:51:44
茶之为用发乎神农。西汉吴理真蒙顶山蕃茶而茶园兴,唐人陆羽著《茶经》则人间茶事渐成茶道,茶遂成为国饮。普天之下,莫无茶饮。九流十家,无不饮茶。茶之味美,饮之者众。天下茶道,必为天下人所‘道’。世人饮茶,
茶之为用发乎神农。西汉吴理真蒙顶山蕃茶而茶园兴,唐人陆羽著《茶经》则人间茶事渐成茶道,茶遂成为国饮。
普天之下,莫无茶饮。九流十家,无不饮茶。茶之味美,饮之者众。天下茶道,必为天下人所‘道’。世人饮茶,各有妙法,谈起茶道,则众说纷纭:茶文化学者论及茶道多怀乌托邦之情结;茶学专家则专谈茶理而无论精神;卖茶艺人谈起茶道则沾沾自喜,倘若究其要旨,常有所谓‘和、敬、怡、真’,人云亦云耳,但有问其茶艺之法理本质则不知其所云也。
唐人陆羽曾言:“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时过境迁,鸿渐已远。今人事茶,精微可赞。万人同饮,底事何难。
庄子说:“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我观天下茶道,无非二字——茶、人。茶则茶理,人则人道。人茶二物,聚、散以成茶事,生、易以成茶道,此茶道之义也。茶人有仁则其茶道见仁;茶人有智则其茶道见智。见仁见智而后茶道可至矣。
庄子说:“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诸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今,欲使天下饮者知茶之理、受茶之滋、感茶之德、行茶之道,则必先存诸己——闭关自修身心、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然后横扫网络内外间间詹詹之言以利天下饮者、茶人。
笔者在撰写《中国古典文人茶》之后,梳理历代茶书之精要,通观古代茶道之流变,体察各式饮法之同异,已矣,忽觉《庄子》之言甚是,于是,乃以己之所见批判总结古今中外茶道理论,汇成此书,曰《现代茶道体系》。
本书前言后语共有三编十二卷。其上编:卷一为茶道概说;卷二《中国古典文人茶》之《开宗明义》先申吾人茶道之本心;卷三上之《数学方法对现代茶道传播、普及的意义》可令天下饮者‘泡出可口的茶饮’变得容易;卷三下之《六义一心论》通过解析茶道方法论增广学者陈香白的‘七义一心说’。其中编:卷四《中国古代茶道流变》纵观历代饮茶方式,演绎古今茶道流变;卷五《近现代饮茶方式的分类研究》为中国茶艺人立定坐标;卷六是《中国现代茶艺》;卷七、卷八是中国古代的茶叶及文化输出对东西方茶道的影响。本书随附四部影响深远的古代茶道典籍:卷九是陆羽《茶经》;卷十是蔡襄《茶录》;卷十一是张源《茶录》;卷十二是许次纾《茶疏》。其古代茶道典籍之四书合为‘下编’。
庄子说:“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
谨以此书献给古今茶人、茶艺人,愿能给读者、茶艺人带来些许益处。三年成此一书,期以能为中国茶文化添砖加瓦。鸣谢百度及网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