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朦胧惹风骚

月色朦胧惹风骚

青莲域杂文2026-01-27 06:50:55
重庆的秋天是很少有朗月的,如是老天爷开眼,逢了月中的时节,天空不挂一丝云彩,那自然是万分欣喜的事。在天空看见明月和冬天里见了阳光的心情是一样的,虽然是冷月,但似乎有了它的存在,人的心胸也就亮堂了。明月
重庆的秋天是很少有朗月的,如是老天爷开眼,逢了月中的时节,天空不挂一丝云彩,那自然是万分欣喜的事。在天空看见明月和冬天里见了阳光的心情是一样的,虽然是冷月,但似乎有了它的存在,人的心胸也就亮堂了。明月曾照出了古人的情思,同样也会照出重庆人的遐想。人之于月,何以会有那么深沉的牵挂,的确是一时说不好的事。没明月的盼着明月的出现,看见明月的又无端会惹出许多愁绪来。
明月在古诗词中,往往成为文人约定的意象,大概是因为古时的夜晚过于绵长,而室外又没有今天的路灯照明,所以古人就特别在乎那天空的明月了。独自坐在静夜的室外,难免要滋生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倘要即时写一封书信,又觉得只是一时的思念,难以动笔,加之路途遥远,十天半月也难以将心中的那份情感传递给思念的人,看见明月高照,自然将它当作了心绪的寄托者了。北宋词人苏轼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吟唱,一句对月的问话,仿佛在呼唤一个快递的信使,心中愁苦日多,信使不来,就无法寄托了,所以日日借酒消愁,然而酒入愁肠愁更愁,喝了酒还得找那寄托自己思念的信使来才行。一向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也是个重情谊的人,他在《月夜忆舍弟》写道:“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因为思念舍弟,长久的站立在明月下,秋露中,那份思念之情反而因月更浓,以致露水打湿了衣衫也还不想回屋。李商隐还将自己对于亡故的妻子的怀念也寄托给明月:“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这样做的还有苏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在古代那些孤独的文人笔下,明月成了情感的传递站,或者说是思念的存储地。
然而,明月在古人的心目中,也不仅仅是儿女私情的替代物,它也能成为个人思想或者品格的象征。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三也写到了明月:“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里的明月已经消去了愁绪,而是一种个人闲情的镜子,它照见的是一种摆脱世俗风尘的轻松心情。辛弃疾《西江月》也似乎少了那种慷慨激昂的报国情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拿得起,放得下,古代文人也不都是那种爱钻牛角尖的迂夫子,仕途坎坷之后,自己也很懂得享受生活的恬静闲适。王维更是将自己的精神融入到那纯净的月色之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在诗人的眼里,明月已经和自己的心灵合而为一了,仿佛自己已经远离了世俗的烟尘,人格已经和朗照松柏的明月、青石上流淌的清泉融化在一起了,哪里还有什么世俗的尘垢呢?
在古诗文中,明月似乎可以成为人的私有物品,一个人即便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也会因为有明月的存在,而少了那暗生的失落与绝望。李白在自己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奋斗以后,终于看到了政治的腐朽,虽然嘴上不承认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口口声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毕竟双鬓渐白,壮志日消,明月也成了他的酒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这样的好友似乎成了李白的心理医生,日日陪伴着他,化解那官场失意的亘古怅惘。明月也是那些征战沙场的将士的安慰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作为边塞派诗人,亲临边防,当然非常了解那些常年戍守孤独凄凉边疆的那些将士的情绪。征战沙场虽说是报效国家,但毕竟边关月冷,刀枪放寒,谁能不产生思家的想法呢?可是军令在身,身不由己,明月也就成了唯一可以安慰心怀的宝物了。
更多的时候,明月是一道绝佳的风景,不管它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组合在一起,都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求贤若渴的曹操在《短歌行》无意中为我们勾勒了月夜飞乌图,上有稀星陪衬明月,下有乌鹊飞动,在月色之下寻巢,空寂的意境耐人回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虽然感慨的是好景不在的现实,但月夜桥上玉人吹箫的图景如在眼前,凄婉的意境暗示的社会内涵更增添了图画的审美意义。古诗人借明月描绘美景,现代诗人也用明月描摹生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勾画的是你,是我,还是她自己,你且慢慢的品味去。
明月作为一种特殊的风物,总有令人品味不尽的意蕴,正是这样的意蕴,总免不了勾起文人墨客的满腹风骚。有人说,明月的每一丝光辉中,都能释放出一首诗来,这样的说法我想也不为过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