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饮者如流

每逢佳节,饮者如流

木镞杂文2025-08-09 10:39:50
端午节就要到了,突然想到了节日酒,这大约也是甄名这小子早就交待过的。我总觉得,当中国人真是一种幸福,这种感觉小时更强烈,一年之中总有那么多的节日在调剂着我饥寒交迫的童年,那时虽然苦,现在回想起来却是甜
端午节就要到了,突然想到了节日酒,这大约也是甄名这小子早就交待过的。
我总觉得,当中国人真是一种幸福,这种感觉小时更强烈,一年之中总有那么多的节日在调剂着我饥寒交迫的童年,那时虽然苦,现在回想起来却是甜甜的。
节日饮酒,在中国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中国人重节日,而且是家越穷越重视,人越小越重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中国人过年的情绪总是复杂的,怀旧的情结令人依依不舍,迎新的情绪又使人豪情满怀。大年除夕,人们除了礼天地祭鬼神祀祖宗之外,还要抓紧时间走亲访友。祭必饮,聚必饮,酒自是非喝不可的。
除夕是旧岁之末,新年之首,“天增岁月人增寿”,要喝守岁酒,而且是必须是全家人在一起喝,算是共同为过去的一年划上句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月初一是春节,这一天饮屠苏酒古已有之,相传屠苏酒为三国名医华佗所制。饮屠苏酒与我们平常饮酒不同,要先小后老,先幼后长。意思是小孩子长一岁,值得祝贺,故先饮;老年人长一岁,没啥可祝贺的,故后饮。苏东坡诗云:“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范成大诗云:“老翁把杯心茫然,增年翻是减吾年”,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现在每到清明节,小学生便去祭扫烈士墓,也就是这种习俗的改革和发展。古时祭祀都要带上酒菜、香烛、供品,祭完之后,人们便把它享用了,列祖列宗是不动一点的。
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民间有饮雄黄酒的习俗,绍兴一带除了喝雄黄酒之外,还要吃黄鱼(就是人鱼那个鱼)、黄鳝、黄瓜、黄梅,号为吃“五黄”攻“五毒”。但雄黄酒有毒,现在很少有人再饮。白素珍饮雄黄酒现出了白蛇的原形,使许仙、白娘子的爱情横生波折。端午节又传说与纪念屈原有关,“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用喝酒的方式来纪念他老人家还真的未必合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虽酒量不大,赏月饮酒并诗兴大发。中秋节花好月圆酒酣情浓,一定要喝酒。但中秋喝酒又有不同,一是必须在外面,二是必须是吃完饭以后进行。
中秋夜,各家各户在院内或天井中摆开桌椅、香烛、供品,用以拜月赏月。待皓月东升时女人则虔诚祭月,而男人们则开始喝酒赏月,谈天说地。拜月只是女人们的事,喝酒只是男人们的事,确有点男尊女卑罢,今天的女人是不干的,今天的男人也是不敢干的。
“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灶王爷据说是玉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全家的所作所为,掌管全家的吉凶福祸。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所以家家户户要在这一天送他老人家上天,同时祈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间盛行供酒和糖的习俗,糖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口,即使粘不住说话也能甜点;酒是为了让他醉,免得多嘴多舌。但如果灶王爷向玉帝说酒话,恐怕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除传统节日外,近年来兴起的洋节也颇时髦,像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等,酒店也异常地火爆,做新时代的中国人更是美得很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