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民俗”现象折射发展功利化
民建贵州省委、民盟贵州省委、农工党贵州省委的多名贵州省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在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的同时,要警惕“伪民俗”现象。(01月1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说穿
民建贵州省委、民盟贵州省委、农工党贵州省委的多名贵州省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在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的同时,要警惕“伪民俗”现象。(01月1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说穿了,“伪民俗”现象实际上就是发展功利化的体现,是文化庸俗化的体现,是政绩畸形化的体现。这种“伪民俗”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让人不胜唏嘘。
所谓民俗,应该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道德伦理。它既是这个地方、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标记。又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中华民族既有许多共同的民俗,各个民族、各个地方又有各自不同于其他民族、其他地方的民俗。就是过春节这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在各地也有不同的过法。因此在民间就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的说法。
就是在我们红安县,县南和县北过春节的民俗就不尽相同。县南的群众讲究的是除夕早晨一餐饭,一定要非常丰盛,要吃得非常早。家庭哪怕只有一个人,桌子上也要摆上八双筷子八个碗,为的是求得人丁兴旺。吃饭之前先要烧香磕头敬祖宗,一是求得祖宗保佑,二是以示不忘根本。并且这餐饭除了自己的家人外还不请任何人。正月初一之后再开始拜年、请客。而县北一些地方,则是从过了小年之后,就开始团年,也称“谈年”。也就是从农历腊月24开始到除夕,随便哪一天都可以吃年夜饭,并且是人越多越好,最好是所有的亲戚都能聚集一堂,大家边吃边聊,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轮流做东,轮流团年。团年之后,正月初一早晨还要吃一顿丰盛的开张饭,寓意着新年开张大发,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至于许多其他的许多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民间传说在县南、县北也有各自不同的版本。就是两个相邻的乡镇、相邻的村子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就是在我们红安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反映群众生活、生产、感情、风情的民间小调《360调》,各个地方也有不同的内容。也正是这些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生活的多色彩。
但是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下,迷失了自我。一些地方在会议上、在报告中都提出要把文化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来建设。但是,究竟该怎么发展?怎么建设?有些地方的领导心中并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成熟的理念。特别是哪些文化是本地的特色?哪些民俗是本地的传统?他们的并没有深入研究有,而是要么是看到别人的文化吃香,别人的民俗流行,就东施效颦,把别人的东西移花接木,搞得不伦不类;要么以庸俗代替民俗,以迷信代替传说,穿凿附会、无中生有,搞得乌烟瘴气。反倒把自己最有特色、最有传统、最有底蕴的东西丢掉了。就是有些著名的风景区,也不是在深入挖掘自身历史、文化上下功夫,而是搞一些“伪文化”、“伪传说”、“伪民俗”。甚至为了搞得离奇古怪、就编造出一些悬而又悬的迷信故事,修建一些与景区不协调,与文化不搭界,与历史不相符的仿古建筑。让人感受到不到文化的味道,感觉不到民俗的特点。相反,那些真正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文化传承、生活习俗人,倒很少有人去发掘、去整理、去弘扬!所以,在一些地方,“伪民俗”盛行,真民俗濒危!
要根除这种现象,就必须要矫正领导人的发展观念,要让他们的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不是互相抄袭,不是互相模仿,民俗不是彼此共有,不是彼此复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印记,民俗是一个地方的胎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有独特价值的!因此,领导人的眼睛不能够只盯着政绩,只盯着gdp,还应该盯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盯着民俗的发掘和弘扬!一个地方只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越鲜明,才能越吸引世人的目光,只有自己的民俗越具地方色彩,才会越引起世人的兴趣。所以,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特点、民俗习惯就是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根,就是培植自己发展的源。一个地方根深了,源活了,发展才能根深叶茂、才能欣欣向荣!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脸皮厚些又何妨
下一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谁会管你死活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