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英译中假象等值现象:产生及解决

中诗英译中假象等值现象:产生及解决

秧歌杂文2025-10-22 07:15:35
中诗英译已经有了长久的历史。中外学者如韦利,庞德,许渊冲等等人,都对此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积极不懈地探询能够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尽可能多,完整,真实地传达到译语文化的可行理论及实践方法。世人皆晓译诗难,
中诗英译已经有了长久的历史。中外学者如韦利,庞德,许渊冲等等人,都对此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积极不懈地探询能够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尽可能多,完整,真实地传达到译语文化的可行理论及实践方法。
世人皆晓译诗难,然而,译诗难,究竟难在何处?无论是在翻译,语言学,文学,或美学方面,所有的学者都不可否认地认为,诗歌具有美学功能。笔者认为,二语文化所衍生的不同审美习惯,美学视角,才是译诗的大碍。也是中诗英译中“假象等值”产生的根源。正是有这样一道障碍的存在,使得许多元素即使极尽展开了其基本的“神”、“形”面貌,也未必能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欣赏,于是许多“形神俱备”、甚耗心血并极端传神的译诗成为了假象对等。在不同的审美习惯下,“神”即使被传递,也未必能如此容易被接受,致使其文学价值及美感得不到真正的传达。笔者将把美学的研究成果与翻译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研究目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竭力研究的重点。本论题旨在打破一般概念上纯翻译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局限性,大量借鉴美学、文艺学、对比文学等等各其他相关领域(美学占主要部分)的研究成果,对中诗英译中“意”的传递中产生的“假象等值”现象作出具体而尽可能深入、全面的探讨。

?研究领域
本论题的研究客体是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翻译,着重于研究“意”——这一中国传统意境美学及诗歌灵魂、精髓——的翻译,将着眼于分析探讨“意”的传递过程中由于文化审美的民族差异造成的一定程度不可译性。
此论题将涉及到:
1、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
2、中西美学对比研究。
3、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4、文艺美学理论研究,等等。
涵盖翻译理论、美学理论、文学理论、对比文学、中西美学对比等等诸多学科领域,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互相作用的产物。

?研究现状
以上所列的几个相关研究领域,都已经有相当研究成果可为借鉴。
1、从翻译理论上来看,诸多学者已经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功能主义、对等理论、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文学翻译理论等等纷繁复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翻译实践看来,辜鸿铭、POUND、许渊冲、辜正坤、翁显良等大家均有大量译作及翻译技巧存世,形成了格律派、散体派、自由派等等门类;
2、从美学角度看来,基于诗歌对比基础上的中西美学对比亦是百家争鸣,成果勃发;
3、中国传统美学早已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方式、意境理论作出了详尽的研究;
4、而文艺学角度的文学鉴赏研究,则对鉴赏中的美学释放方式,产生过程,个体民族差异性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分析。
此论题将尝试,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意”的传递为核心,把各学科的关联研究成果做一个串联的研究,推动各学科领域互相繁荣发展前进。

?主要问题
笔者对于诗歌翻译一直兴趣浓厚。在大量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原语及译入语读者在其不同美学文化中所拥有的不同审美习惯或审美视角,会对翻译的效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审美习惯的不统一,将导致译诗中无法传递原诗的美学价值,导致中诗一定程度上的不可译。这使笔者将诗歌翻译研究从一个纯翻译视角跳出来,开始从其他学科领域找寻辅助理论支持,来探讨这种现象的产生及其解决。笔者借用文学文体学的“假象等值”概念将这种“貌合神离”的诗歌翻译现象作出定位。
因此,本论题所探讨的主要的问题就是这种诗歌中的“假象等值”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又应当如何解决?

?文献综述
一.现象阐释
“Deceptiveequivalence”本是文学文体学中的概念,笔者在此借用这个专有名词,用以描述诗歌中“貌合神离”的现象。这里所提的“中诗英译假象等值”,是指译诗在形、神方面均达到大体的对等,但原诗对原语读者,和译诗对译入语读者所唤起的审美感受却截然不同,即其文学、美学价值无法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NEWMARK就在《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诗歌是四种文学形式中最个人也是最集中的形式。由于所有的具象(image)都有着普遍,文化和个人的源头,诗歌翻译者就不能以自然对等的方式传递异域文化。并举出“秋天”和“玉”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涵义作为例证。而这样的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国古典美学,翻译理论家,西方美学家对此已有理论贡献。

二.现象产生
1.“意”在中诗中的重要性、中诗中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指出:“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一语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这就把我们带到了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研究中。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一书有体系有逻辑地对意境理论,意境形态,意境生成等等内容作了具体的探讨。指出,中国的艺术意境理论,是一种东方超象审美理论。其哲学根基,是一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出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综合。意境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范畴,同时又是一种深刻体现中华民族(乃至东方民族)成熟的深层审美的美学概念。因此,我们可以想到,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民族的艺术审美差异性,而这就造成了诗歌翻译的难点,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不可译。

2.中西美学差异在诗歌中的体现
比较美学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才红火。其研究成果对于笔者的论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民大学《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从历史流变,内在精神,文化背景,整体鸟瞰,意境与典型,虚静与迷狂,妙悟与直觉,等等各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在“灵感的地位及运动的中西比较”一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诗歌不同的审美习惯。以马致远《天净沙》为例,作者赋予黄昏景象的深刻意蕴,全篇不著一个情字,而悲凉抑郁的羁旅之思力透纸背,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