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多一点反思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晚上把门锁套开,出去上了一通宵的网。老师通知家长来学校商讨对孩子的教育时,结果,来与老师沟通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年近七十的奶奶。奶奶听完老师对昨晚事情的陈述,看到孩子熬得通红的双眼,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晚上把门锁套开,出去上了一通宵的网。老师通知家长来学校商讨对孩子的教育时,结果,来与老师沟通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年近七十的奶奶。
奶奶听完老师对昨晚事情的陈述,看到孩子熬得通红的双眼,突然当着老师和孩子的面很气愤地跟自己的亲家打起了电话。
老师不知道她要说什么,只好停下来听着她打电话。
不料,当孩子的外婆接了电话后,奶奶噼里啪啦地责备起了外婆:
我就说你们一来,就会把她给惯坏的。还偷偷给钱,现在好了,她拿着钱半晚上出去上网。被老师逮着,说是要停学反省。
对方只是解释。
奶奶还不甘心,还在喋喋不休地唠叨:
要是这样不死心,干脆断绝关系。否则,这孩子会断送在你们手里的。
听到这样的话,旁边的老师大吃一惊,以为她们会干起来。幸亏对方不温不火,只是听着,并不生气。
等她打完电话,奶奶再来问孩子事情的经过。
不料孩子的话与奶奶如出一辙:她说自己根本没想去上网,而是同学把她弄醒后,带着她出去的。
老师便问:是谁敢半夜带她出去,又是谁套开了大门的钥匙。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孩子竟然说是一个室友,一个很老实的室友;而帮她开门的是一位男生,她自己根本不会开门。
老师心里不禁感觉悲哀,因为根据大部分室友提供的材料,她们大多睡了,唯有一个同学跟她出去了,而那个同学根本不会开门;况且她们的生辅老师就睡在寝室旁边,午夜时分,听到有动静起来看时,只看到她一个人在走廊上徘徊。而当晚出去上网的,除了她们两个女生外,根本就没有男生出去;且男生在另一栋公寓,也不可能给她们打开门。
老师提醒她说实话,并且告诉她:老师已调查过此事。
但孩子还是死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一时责备这个,一时责备那个。
老师叫来同学与她当面对质。当面对面的时候,又冒出来另外的同学。
最后,老师没辙了。他对奶奶说:你这孩子还是自己带回去好好反思一下吧,一个孩子犯错误本来很正常,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肯定是不正常的。老是怪完张三怪李四,这种态度对她以后的成长不利。
紧接着,老师又一次申明自己的观点:上网不是坏事,只不过要弄清楚上网的目的;而且得明白上网的时间,学校的计算机课里,老师将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学校也不禁止上网,但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上网,而且玩游戏聊天网恋并非上网的真正目的。
不知奶奶带回去跟孩子说了些什么,只是听说过不了两天,奶奶给老师电话说:她的孩子完全没有责任,真的是受别人的唆使。
老师正告这个年近古稀的奶奶,如果她老人家还是一味地责备别人的话,这孩子他真的不敢带了。因为奶奶是看过所有同学提供的材料的,况且当时叫她带回去反省的时候,寝管老师也到场了,也强烈要求她带回去反省。
奶奶沉默了。
我听了,也无语。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可见,家长自身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就想:为什么有了错误,我们老是不敢面对,不能承认呢。那个老师说:如果当时她承认了,很可能就不会回去了;如果她反省后,在电话里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他也会让她及时返校的。
为什么我们老是不会反思自己,只是一味地责备别人呢?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这错误就这么难以认识吗?即使是老师指出来了,即使经过了老师的耐心教育,即使面对足够的证据。
我想:敢想敢做却不敢承认的人,应该不止是孩子吧;出了问题总是赖上别人的人,应该不止这奶奶和孙女吧。为什么我们不敢承认错误,不敢承担责任呢?如果这样一直下去,一个人还怎么在这个社会立足,还怎么能对家庭和社会负责呢?
我不敢想下去。
记起钱学森老先生临走前,一直放不下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现在,有的孩子真的非常优秀,综合素质非常好。这不是天生的,没有一个孩子天生优秀,刚出生大部分的人是相差无几的。为什么几年后,十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人与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虽然我并不相信环境决定论,但我相信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大的。
最初的影响还是榜样,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孩子刚生下来学会的是模仿。学习语言,模仿动作,养成习惯,全都学着自家大人的。
学坏容易学好难。养成好的习惯,培养好的品质,不是一时半刻的事儿,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常说的熏陶,陶冶,就是这样。
今天,当我们看到两个孩子的素质有天壤之别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们生存环境的差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话,也就是说一个人与什么样的人走得近,便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性格或者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飞禽走兽择良木而栖,凤凰更是非梧桐不落,人自然也有选择朋友的自由和权利。
但有的人偏偏喜欢那种充满邪恶之气的人,于是有人便说他们是臭味相投。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于是有经验的老人便告诫自己的子孙:行要同好伴,坐要同好凳。这是最为朴素且经典的交友之道。
虽然哲学能辩证地看问题,说一个人的言行,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并不能把环境对人的影响过于夸大。当然我们得综合地看,不能过于片面地看问题,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当然也是片面的。但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还没有一定的辨识能力的时候,还完全不具备任何是非观念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家长是不是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去学会思考和判断呢?是不是应该引导孩子全面地看问题甚至用发展的观点地看问题呢?
答案向来是丰富多彩的,正如一个四岁的小孩子看一个“一”字。
孩子还没有上学,家人也不教他。一天,一个老师用竹条在水泥地上画了一个“一”,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们家里的电视机的那根线;然后眨眨眼又补充说:应该是线芯;摸摸头,笑了笑,再说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惊奇的答案:水泥地的边,直直的花坛,你的头发……说得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
孩子奇怪地望着他们,睁着大大的眼睛,眼里充满疑问,嘴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关于竞争问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