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隔离观察能喝星巴克,彰显人文关怀说开去
近日,在北京首个甲型H1N1流感医学隔离观察点,处于北京市郊的国门路大饭店里,接受医学观察的二百多名中外人士发现,他们在被医学隔离观察的日子里,没有人把他们当患者看待,工作人员一例称呼他们为“客人“,
近日,在北京首个甲型H1N1流感医学隔离观察点,处于北京市郊的国门路大饭店里,接受医学观察的二百多名中外人士发现,他们在被医学隔离观察的日子里,没有人把他们当患者看待,工作人员一例称呼他们为“客人“,每顿饮食都经过精心安排,生活上处处体贴照顾,一位客人提出要喝星巴克咖啡,观察点就派专人专车一天三次去市中心星巴克店买。隔离点处处充满温情,被隔离观察的人们情绪愉悦而稳定。
“医学隔离观察”,这几个字普通人听来都有一种惊悚的感觉,那么对于那些被隔离观察的人来说,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此刻,他们在生理上遭受疑似病症的折磨,心理上承受着压力和恐慌。在这种身心双重脆弱的情况下,如果再遭遇歧视的眼光、冷漠的言语和惟恐避之不及的身体语言,他们会沮丧、消沉,感觉丧失尊严,那么本就脆弱的身心可能会走向极端。相反,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和抚慰,会加速病情的痊愈。
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力量!是一种温暖的、振奋人心的力量!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对他人的将心比心,关注人的价值、尊严、独立人格、生存及生活意义。它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
但是,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还常常发生着人文关怀缺失的事情。
2009年4月20日凌晨,在地震中失去8岁儿子的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家中自缢身亡,年仅32岁。表面上看,冯翔的自杀是因为无法背负痛彻心肺的丧子之痛,从而选择了随子离去。然而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只是其中一个主导原因,还有一些原因是导致冯翔放弃生命的催化剂,虽说不是主因,但一样令人警醒。那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人文关怀的缺失。
冯翔去世后,他生前好友表示,冯翔做的是宣传工作,丧子之后,冯翔强忍巨大悲伤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宣传的接待工作中,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中外记者。而一部分记者或媒体为了得到更为翔尽且真实的材料,迫使冯翔一次次要重新剥开伤口,直面自己努力想回避的伤痛。有记者直截了当地问他,请您谈谈失去儿子的心情好吗?
冯翔无法回避那些锥心的往事,在一次次扯开伤口的同时,他对生命的热望也一点点消失。
也许许多人已经模糊了10年前北约轰炸我国驻南使馆的事件,那次事件中,某媒体刊登了一张大幅照片,照片中是从废墟中抬出遇难烈士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照片,视觉冲击力相当大。
此事后来受到多方质疑,的确,这张照片能够反映轰炸的惨烈,对于公众了解此次轰炸有帮助,但是有否考虑过烈士亲人们的心理感受?伊壁鸠鲁很早就说过,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此话似有点偏颇,但是,亲人的意外消殒,的确是生者的无尽悲哀。
能否,尽可能的,在公众知情与人文关怀之间,找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人心,有时是坚强的,更多的时候,有它脆弱、精致而美丽的一面,希望每个人都能多一些人文关怀,来呵护它,来温暖它。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请多一点反思
下一篇:不要总是“暂停服务”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