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的大旱敲响了农业发展警钟

西南地区的大旱敲响了农业发展警钟

绳文杂文2025-04-03 12:43:13
“已经半年没法好好灌溉了,这样下去,我今年会少挣7000多元。”3月17日,贵州省湄潭县57岁的农民王道来,蹲在自家田地里“望眼欲穿”。“水井、山塘都已干枯,如果再不下雨,烤烟、马铃薯、茶叶可就都要遭
“已经半年没法好好灌溉了,这样下去,我今年会少挣7000多元。”3月17日,贵州省湄潭县57岁的农民王道来,蹲在自家田地里“望眼欲穿”。“水井、山塘都已干枯,如果再不下雨,烤烟、马铃薯、茶叶可就都要遭殃了。”他喃喃自语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广西、重庆普遍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其中贵州、云南等省部分地区更是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历史罕见的干旱气候,使多年积累的水利隐忧凸显出来。(03月22日 来源:工人日报)。
贵州、云南、四川、广西、重庆等地区的大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地群众不屈不挠地与旱魔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动着全国人民。这次大旱也再次证明了中国的农业还十分脆弱,抗灾能力还很差,基本上还是处于靠天吃饭的地步。因此,加快农业发展的转型,改革农村发展的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需要有关部门、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
当前,更为迫切需要引起重视,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是:多年积累的水利隐忧凸显出来的问题。而这应该是我们在坚持不懈地与旱魔抗争的同时深入反思,重点研究,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解决的问题。
记得毛泽东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是,这个命脉近些年来却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显得很薄弱,很边缘。这次大旱也是在向我们提醒:该重视水利建设了!
应该说,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连续几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来明晰农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提出农业发展的措施。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出台了一系列的补助政策,对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很大的投入。兴建和维修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仅笔者所在县,这几年,每年国家投入建设的农业项目都在亿元以上。这些农业项目的兴建,对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抗灾能力,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任用。
但是,也不容讳言,相对于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农民的需要,这些投入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只是解决了一些面上的问题,解决了一些明显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解决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深层次的问题,对于那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对于那些细节性的问题却还没有触及。而且,还有些大型项目的建设成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钓鱼工程,除了让一些腐败官员或是体现政绩、利于升迁;或是从中渔利、中饱私囊以外,对农业的实际发展,对农民的实际需要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更为让人忧心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大办农业时兴修的一批水利工程,现在基本上是毀的毀、垮的垮。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也基本上失去了功能。那个时候,举目望去,到处都是渠道,到处都渡槽。遇到大旱,大型水库的水也都能够送到村村组组。而几乎所有的村也都有水库,有的村子还可以自流灌溉。记得1986年,有一次,笔者到一个山区小村采访时,那个村刚好建起了一座水库。村干部非常高兴地对我说:再也不怕旱了,再就是干死了井中的青蛙,也干不死我的庄稼。
然而,去年7月,笔者再次到这个村采访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全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做了楼房,但是,村子里却见不到一个青壮年。当年修建的那个水库已经是堤垮水干,连村子的门前塘都淤塞得成了锅底,上面漂浮着塑料袋、农药瓶甚至死猪、死鸡。一个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最后一次清理门前塘的淤泥是1986年,之后再也没有已经有人管理这件事了。而那些通往各个耕田的小渠道也一直没有人维修过,都毀了。村里也没有人愿意种田了。过去抢得打架的河田畈地,现在都长满了荒草。前年曾发生过一次称不上是大旱的旱情,结果出现了连人畜饮水都困难的局面。笔者信步到畈上看了一看,情况却如那位老人所言:几乎所有的水库、塘堰都成了锅底,听不见青蛙叫,看不到鱼儿游。渠道、水沟都断了、塞了,田中不是空着、就是栽了树。
而这种状况还相当普遍。许多过去旱涝保收的村,现在一遇旱灾就只有盼天下雨了,如果天不作美,就只有望天兴叹了。
因此,西南地区的这次大旱也给我国的农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加快农业产业调整,全力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切不可把农村边缘化!要调整我们的农业发展政策,转变农业发展思路,强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观念,切实抓好农村水利建设了!否则,老天爷就会报复我们!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