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寒门”学子“三根毫毛”

给“寒门”学子“三根毫毛”

简妙杂文2025-10-05 15:27:23
自打观音菩萨把那“三根救命毫毛”授予孙悟空,他可谓如虎添翼。捣魔穴攻无不克,打妖怪战无不胜。我常想,如果我们每个人头上都有那三根救命毫毛该多好啊!随着今年高考录取工作的展开,许多考生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自打观音菩萨把那“三根救命毫毛”授予孙悟空,他可谓如虎添翼。捣魔穴攻无不克,打妖怪战无不胜。我常想,如果我们每个人头上都有那三根救命毫毛该多好啊!
随着今年高考录取工作的展开,许多考生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本来金榜题名是人生一大幸事,可我在媒体上发现,修饰农村大学生的形容词,数“贫困”一词用得最多。
我印象中的农村大学生,不是守着一堆卖不出去的大蒜发愁,就是爸爸妈妈在破旧的茅草房前为下学期的学费不知所措;不是考生拿着录取通知书坐在患病多年的亲人面前要放弃学业,就是不去学校报到,准备外出打工挽救贫困的家庭。
为什么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总与这些不协调的音符掺杂在一起呢?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当这些学子的遭遇被媒体报道后,便有一些爱心人士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捐钱捐物。
我在感动这些善举,替那些受助学生高兴的同时,心中也升起许多疑问。试问,得到媒体关注的人能有多少?我们的寒门学子又有多少?得到关注的当然能够体现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而那些没得到关注的命运也许就没这样幸运了。据我观察,得到关注的大多是考上重点或一本线的考生,而二本或三本的考生却成了无人问津者,专科类的更不用说了。仿佛他们得不到报道或资助也是理所当然的,谁让你不把分数考高些呢?你家中贫穷,分数又低,上不上大学是你自己的事,凭什么让社会爱心惠及你呢?仿佛这些没挂一类院校的学子天生就是人生的配角。
仔细想想,这样的观点好像有些道理,成则王侯败则贼嘛!
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我觉得光靠社会上好心人的捐助,使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似乎有些杯水车薪,受助者对此怀有多少感恩谁又能说得清?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我们村有一位困难户,他打我记事起就年年吃救济粮,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家的生活依然没多大改变,家里住的还是上个世纪七五年洪水过后翻盖的土房子。他嫌打工辛苦,不仅不外出,还以年年吃救济为荣;他对村人声称他家与镇政府的某某有关系。
当然,大学生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年轻人,但像我所举的这个例子不能说完全没有。要不然,有些助学贷款为什么不好讨要呢?
为了让受助者能够有一份感恩的心来对待好心人的捐助,我觉得光无偿地给“金子”是不够的,能够给他们“点金的手指”是再好不过的了。
社会要像观音菩萨馈赠孙悟空那三根救命毫毛一样,让他们叫天天灵,叫地地应。
在我的看法中,这三根毫毛是:
一、使亲属就业。与其对他们捐助金钱,不如利用劳动保障部门帮他们的亲属进行技术培训,找一份收入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来帮他挣这个学费。
二、与享受挂钩。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路一鸣在《道德观察》节目中曾这样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摩天大楼有多高,GDP增长了多少,还要看那些贫弱着获得了多少帮助。政府不妨把凭职称、晋级、升迁等方面的标准与当事人的爱心值挂钩,光论文写得好、工作年限长,社会关系良好是说不过去的,你达不到爱心标准,想达到涨工资、享优厚待遇?没门!
三、给法律名分。把爱心捐助像义务献血一样,用法律的形式给予明文规定,既能提倡全社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又可以使那些受助者有一种感恩的心。
我说的这些不一定对,但“孙悟空”有了这三根毫毛,就不会动不动去找“观音菩萨”了。那样“孙悟空”自己增长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心中有了成就感,“观音菩萨”也省了很多心。
这样让施助者和受助者都能获益的措施,我们何不采用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