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交流的“文化”难度
读书交流的最佳形式——读书沙龙或者读书俱乐部,看似是在对读书发表意见和感想,实际上是语言文字在担任主角。看似是在谈论书籍这个物质,实际上有助于人生的质量——充实与快乐均来自于此。中国喜欢读书的人一般是
读书交流的最佳形式——读书沙龙或者读书俱乐部,看似是在对读书发表意见和感想,实际上是语言文字在担任主角。看似是在谈论书籍这个物质,实际上有助于人生的质量——充实与快乐均来自于此。中国喜欢读书的人一般是一个人默默地读书,但是读完之后就是独自一人的消费,对交流读书一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只是一味的读,个人的读,不喜欢交流。一直以来,我也是被这个文化的魔绳捆绑着,虽然觉得是一个图书馆人对读者对书籍进行主动的与读者的交流是职责,因此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不必害羞,但还是止不住的害羞和迟钝。这是中国文化保守性在读书交流上的体现。看似这个问题很小,虽然它不是恶的,但是很值得提一提思考一下。再进一步的想一下,只读不交流其实是读了一半的书,就是你读的再彻底那也只是读了一半。交流可以是发表书评、读后感,可以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可以是读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读者之间的交流更普遍更重要。一本书读完之后的完成完整的形态一半就在这个交流里。好比是动与静的关系,个人读的时候是静态,读者之间交流的时候是动态,读书作为一个健全的过程就是动与静的融合。所以,现代图书馆的使命和存在的常态我觉得不该只是静态的书库,更重要的是促进读者与书籍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读书报告会和读者沙龙都是比较好的形式。
例如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理解,单凭个人读是很难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大学生读者是很难理解全面的而深刻。如果配以导读和多人的交流,才能更多角度的理解张爱玲的曲折性的美!对这样一个感情独特作品复杂的经典作家,多棱镜的认识一半来自于个人对作品的看法,另一半绝对需要交流,看评论是重要途径,但是近在身边的读者直接的交流会更能贴近读者的心,他们因为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更加在意思考和继续的读书。因为,看的多了,不往出倒一倒,反刍一下,肯定会消化不良的。交流就是这样的倒一倒,就是这样的反刍。一旦克服这个“文化”惯性的难度,它的整个的美就会自然而然的倾心不已的流露,我相信,会是这样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