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我为你惋惜

语文教育,我为你惋惜

挣扎杂文2025-08-04 19:14:20
语文教育,我为你惋惜!我们的孩子,我为你们感到不幸!语文教学变成了功利性的教学,与中考构成了一对一的活动,语文考试成绩成了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对语文学得多少的一种简单的手段。语文教学新课标对语
语文教育,我为你惋惜!我们的孩子,我为你们感到不幸!
语文教学变成了功利性的教学,与中考构成了一对一的活动,语文考试成绩成了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对语文学得多少的一种简单的手段。语文教学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做了非常科学的论述,对学生的学、老师的教的评价方式也做出了精辟的阐述。EEPO教学实验方式的精神实质也是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学,更多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悟,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可遗憾的是又有多少老师能真正理解呢?
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老师成了制造考试工具的母模。所以就出现了如下的偏离新课标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悖论:“中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散文教学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教的。”“作文写得再好都没有用,改卷只看开头、结尾、字迹。”“中考不考说明文,说明文的课堂分析就只讲明简单的那五个要点: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就可以了,不用布置学生写说明文的。”古诗的教学也只简单到背与默,至于如何让学生领悟景中生情,情融于景,情景交融这种简单欣赏古诗的方法却被忽视。个别老师引导学生去领会和运用简单的欣赏古诗的方法却被说成是“多余!”等等。这些言论实际上是一种只重视教学结果,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悖论。反映在教学行为上那就是一种应试教育,不能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行为。
中考改卷只看开头,结尾,字迹,平时写多好有都没用。不错,那是针对中考改卷数量多、时间短,认真看作文的时间少,结尾,开头,字迹占的感情分就多些而说的。如果真是那样去改我们学生的考场作文,那是对学生不付责任的行为,难道我们培养学生就只是为了中考?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就可以马虎?“同样在中考中不考说明文,平时就不用训练学生写说明文了。”不训练学生写说明文,怎么能锻炼他们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怎么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实际上介绍事物的特点与散文当中的描写景物是相辅相成的。语文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都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果为了中考而把相关的语文知识孤立开来,势必导致语文知识结构的缺陷。
语文的“工具性”被歪用得如此的纯熟。最关键的人文性却被丢到一边,你们不觉得痛惜、遗憾吗?当素质教育席卷大江南北之时,这些话却从我们的优秀教师的嘴里脱口而出,并被当成了我们追求高升学率的“经验之谈”。改卷也要求我们“绝对化”,否则是“不配合”工作,连个商量讨论,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如此狭窄的教学思想,如此的教学导向,改卷导向,让我们如何接受?语文界某权威人士曾呼吁过:语文教育是意识教育,不是真理教育,任何把语文标准化,那都是愚蠢之至的。但直到今天还是如此,悲哉!语文教学被如此的误解和运用,我真的为你感到痛惜!
语文的“人文性”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以学生为本”却未能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的领悟。作为教师对文学没有深刻的感受,又怎么懂得从哪里找到突破口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呢?所以不要说“散文的引导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教会学生简单的古诗欣赏方法没必要,要到高中才教云云。”能真正让学生对文学有所感悟,培养起学生的文学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散文和古诗的引导。散文和古诗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学生对文学有了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朝代,我们的读者与作者都能凭借语言文字加以沟通。作为文学体裁的两大样式:散文和诗歌是最具魅力,最富于代表性的,最能直接窥见作者内心世界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文章。更不用说语言的高度凝练和优美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与优秀的作品却是如此难以沟通呢?关键出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觉的主要是出在课文中的散文和古诗没有引导好,没有培养起学生的文学兴趣。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是很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在享受文学给他们带来快感的同时也让他们得到了品德上的升华。
散文更多的是“再现式”写作,况且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个很有灵性的“情物”,使我们的学生读到这些文章就会发现了与自己近似的某种生活,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使读者在散文中发现了与自己近似的某种生活,只要我们能用心去感悟,就能读懂文章的内容,就能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比如给学生分析《三颗枸杞豆》和《月迹》,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表达作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人生观和自然、人生哲理的探索。作者把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融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中,通过孩子的好奇,爱玩及丰富想象和联想的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愿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社会中更多的引导者要象在临死前悔恨的三叔和善于引导孩子的老奶奶那样去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不断发现问题的愿望。对情景交融的文章,可从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切入,引导学生品味景物描写中词语的色彩及个性化语言等等。从学生听课时的主动参与和不时流露出开心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能够接受,并且获得从未有过的学习激情。课后我向他们了解这样上课,感觉怎么样?他们的回答也正如我所料:“老师,在这之前我对散文的阅读从没有过如此的感觉。什么是美景,什么是感情,以前总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只是单纯的记忆,现在总算悟到了这种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文章该如何欣赏了,并且产生了从未有过的阅读这些作品的激情。以前,我们最不喜欢的就是散文,太深奥了,不知道它写什么?老师讲什么?现在总算弄明白了。什么是美景?什么是佳情。”此候,我又及时地又推荐了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丑石》及《读者》给学生阅读,他们都很乐意去拜读。无疑,这样引导培养,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对社会的洞察力就可以得到提高。写文章及看问题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不是时常感叹学生头脑太简单吗?写文章没深度吗?何不从课文编排的优美散文入手,让学生真正去认识人的心灵是相通的,人与自然也是相通的,与他们一起徜徉于这些美景佳词之间,感悟文章的人生哲理,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呢?
古诗词与优美的散文也有着
标签
相关文章